资助育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管理 > 学生资助 > 资助育人 > 正文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2023国奖学子林玲

时间:2024-05-10   来源:学生处|   点击: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人物简介:

林玲,中共预备党员,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荣获学习优秀奖学金4次,素拓奖学金2次;参与发表SCI论文1篇、申请专利1项;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带领团队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获“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大学生”等荣誉称号;获中国扶贫基金会颁发的五星级证书。

胡适曾寄语青年人:“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谦逊、坚持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身上不同于他人的闪光点。这就是来自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林玲的真实写照。

行远自迩,再接再厉

“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不可须臾或缺”。大一刚进入校园时,林玲便制定了未来的读研目标,并开始为这个艰难的挑战不断尝试、付出。作为学生,林玲始终认为学习是第一位的,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课堂上的她总是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与老师交流互动。不少任课老师都对这个总是坐在教室前排的女孩印象深刻。但在令人艳羡的成绩背后,是时间和汗水的较量,亦是旁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为此,林玲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闲暇时会通过阅读充实自己。每次面对各种考试,无论重要与否,她都竭尽全力,为的就是能朝她的目标更近一步。在课业考试中,她名列前茅,位列专业第三;在等级考试中,她也毫不逊色,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获得计算机二级“优秀”证书等。此外,作为学习委员的她也会在期末来临时积极帮助班级同学进行答疑解惑,热心提供帮助。

旁稽博采,格物致知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生活中的林玲拒绝被贴上任何标签,学习上她是求知若渴的学霸,而在实验室里,她是不断探索、严谨认真的科研女孩。进入大学前,林玲便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于是刚开学的她便积极联系导师,加入科研团队,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每周除了在图书馆和教室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她将更多的课余时间留在了实验室开展知识的实践工作,大二时的她便已经对食工楼的一些仪器设备使用游刃有余,如流变仪、质构仪、扫描电镜等。她说:“因为享受所以热爱,既然喜欢就要坚持。”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参加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也在多项比赛中获得佳绩。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林玲积极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持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榛”好“核”—坚果类植物基酸奶的研发》,并成功结项。她们团队制作的酸奶成品,也在第六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中广受好评,获得了“我最喜爱的项目”奖。在暑期林玲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并获得创新组一等奖的荣誉,此外她还主持参加了“互联网+”等项目。

砥砺奋斗,矢志不渝

“我们增长自己的智慧,是为自己开一朵花;我们奉献世界的心,是为世界开一朵花”。进入大学前,林玲便对自己有很多的期待。她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只是学习知识,也要担起时代的责任,帮助他人,将光与热传递到最需要的地方。她认为我们的视野不应仅局限于学校,而是整个社会。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可能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作为一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她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如闻兰苑爱心家教、仙林泰康鼓楼医院志愿服务、核酸检测志愿活动等。此外,在寒暑假里,她还积极参加徐州博物馆的志愿服务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爱加餐”活动,传播公益文化。在徐州博物馆的志愿活动中,她切实被游客对于古籍文物和历史知识的求知精神和敬仰之情所震撼,也欣喜于自己能协助工作人员,引导参观者,解答他们的疑问,更好地提供帮助,服务他人。同时,她还积极报名了博物馆举办的研学活动的志愿者,参与感受了传统非遗技术:泥塑和木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她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有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学到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和为人处世之道”。

生如逆旅,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凡心所向,即使道路坎坷、跌倒摔跤也要始终拥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即使身处黑暗也要一直寻找着光明的希望。因为热爱,奔赴山海;因为坚持,可迎万难;全力以赴,一切,皆有可能。




版权所有 © 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

电话:025-86718692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邮编: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