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类 > 正文

第三届 【省三等奖】以居民衣食住行变化探索改革开放后时期的问题和挑战

时间:2024-05-14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招生办公室、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挂靠)|   点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外部环境供需状况的改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多重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本报告拟通过对居民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进行调查,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衣食住行;消费观念;问题与挑战

一、调查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居民的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了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和挑战。

在生活方式方面,城市居民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化率逐年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日益成熟,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在居住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楼房越来越多,居住环境得到改善,随之而来的是房价飞涨,一些居住困难的群体也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在饮食方面,居民的口味愈加丰富多样化,同时居民的饮食安全问题依然突出;在交通出行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交通拥堵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不少城市都面临着交通压力大、公共交通不够便捷等问题。

衣食住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对于衣食住行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发展。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居民生活中这些方面的调查,探究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建设的作用,并分析新时期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网络问卷形式。结合资料,利用问卷星设计调查问卷,将问卷转换成二维码或者网址链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尽量调研到社会各层人士。调查问卷包括单选题与多选题,问题涉及衣食住行形式、生活质量、社会福利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星的调查问卷链接如下https://www.wjx.cn/vm/QAUBcBG.aspx,本次共收到43份问卷结果,其中男生占比51.6%,女生占比48.84%;本次填写问卷的人中年龄在1835岁的占比与3660岁占比相当,各占48.84%;基于随机性原则,本问卷随机发放给社会各阶层人士,包含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个体商户、农民等。

1)在改革开放后,您认为物质生活上改变最大的是?


1 物质生活改变

经济发展涉及生活多方面,对此问题每项答案均有较多人选择,其中饮食较突出,符合中国“民以食为天”的基本国情,交通、居住等也体现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2)您一般选择怎样就餐?


2 就餐方式

图像展示,自己在家做饭的人数占比最高,占67.44%,相比在外就餐,人们选择挤出时间自己做饭,一方面体现居民有时间和精力自己支配饮食习惯,另一方面体现出餐饮安全问题依旧明显,仅有9.3%的人选择在餐馆吃。

3)您对自己目前的住房条件是否满意?


3 住房条件

95.34%对自己的住房条件满意或非常满意,相较改革开放之前居民以农村平房为主的住房条件,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居民住房条件得到大大改善。

4)您一般选择何种出行方式?

 道路和街道的状况是否有变化?

 您觉得多年以来交通方便有哪些变化?


4-6 交通生活改变

对交通方式而言,人们的态度有褒有贬,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带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道路变的更加宽阔平整,另一方面,居民经济收益增加,私家车购买率更高,出行由坐私家车的便利渐渐演变出对交通堵塞的不满,为了更便捷的出行,人们会选择自行车、电动车等小型车辆。交通出行的两面性非常突兀的表明了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和挑战。

5)您一般选择在何处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您认为现在的购物与以前相比?



7-8 购物生活改变

改革开放之后,超市购物普及全国,网络购物改变人们传统购物方式,地摊经济使得人们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购得符合自己生活需求的物件,百货商场逐渐退出大众视野,购物更加的方便周到,选择性也更强,人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购得海内外的商品。

6)您认为医疗、养疗等福利在这些年是否有变化?

您认为社会大众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变化?



9-10 社会福利、教育普及改变

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是评判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之后,医疗事业的深度发展,使得看病不再是一件难事;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中国文盲率逐年降低,科研水平逐年增进。

7)您认为现在的休闲娱乐场所与以前相比?


11 休闲娱乐生活改变

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外来文化得以走进中国市场,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一普通的娱乐方式,物质、精神的娱乐需求日益丰富,各年龄段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当然,休闲娱乐的重要前提是人民温饱问题得到充足保障。

由以上调查数据及分析可得出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的消费方式发生巨变,消费结构趋向多元化、个性化。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飞速发展之余,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得到完善,教育、医疗等领域对标发达国家,人民生活幸福度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仍需面对经济发展后带来的相应社会问题,诸如产能过剩、食品安全、经济发展不均匀不平衡等。

四、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仍然突出。首先,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刚性二元结构导致农民工的生活困难;其次,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不平衡也比较严重,一些高技能、高知识、高收入的行业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更有优势,导致了一些失业人员的生活难题;另外,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可避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面临着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多种环境问题。城市化率过高为居民带来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未必能将便捷生活带给所有人,交通堵塞、工业噪音污染日益严重;城市化率过高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城市空间挤压农村空间,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蔬菜种植更加依赖于科技生产,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近年来食品问题社会事件层出不穷。

五、面对新时期的问题和挑战的建议

首先,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在解决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上,可以通过加强税收和福利制度的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方案来缓解问题。在解决教育医疗资源不均问题上,可以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其次,加强社会公平正义意识,推动社会公正发展。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上,可以推出扶贫计划、纾困政策等措施,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同时,在劳动者权益保护上,可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接着,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最后,政府应加强控制城市化进程的引导作用,通过规划、调控等手段,确保城市化进程朝着可持续、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在资源供应上,可以推行节能环保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加强城市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强化环境监管力度、加大环保投入等,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六、总结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实行市场经济、吸收外资、推动自主创新等措施,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验。改革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胆于要大,步子要稳。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是非得失,归根到底,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内在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经济是国家强盛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任务是重中之重。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前提,离开了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工作时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只有搞好经济,人民生活才会富足,各种产业与科技才会蓬勃发展,中国的强国之路才能落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紧紧围绕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一系列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判断和论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为我国的新时代经济建设之路亮起一盏明灯。正是因为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中国经济才能发展迅速,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世界强国;疫情影响下中国的损失才能尽可能降低,且在疫情后迅速回升,继续维持迅猛的发展势头。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保障和发展民生。党和国家将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而党发展工作以人民为先早已体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从三年疫情来说,不论什么工作、政策的制定与落实都处处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先。在疫情冲击全球经济时,虽然中国也受其影响,但人民生活总体上还算稳定,而安稳生活是由国家与党日夜的心血,也是由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配合与努力构筑的。

抓民生就是在抓发展。持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能够有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后顾之忧,这样既能调动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提升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民生与发展的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如此相互促进,才有如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与我国人民幸福生活的同步发生。

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我们党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总之,面对问题与挑战,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防范风险、化危为机,实现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附:调查表具体数据结果

本次调查采取网络问卷形式。问卷星调查问卷链接如下:https://www.wjx.cn/vm/QAUBcBG.aspx

 



版权所有 © 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

电话:025-86718692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邮编: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