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到灯塔去
个人简介:
封雨青,南京财经大学英语专业2019级本科生。现任英语1902班班长,入学以来多次获得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平均学分绩点3.88;考取二外法语TCF-B2等级证书;曾带领团队获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大学生创意视频比赛省二等奖;个人译作刊于《中国诗刊》,小说创作获中欧国际文学节优秀作品奖,诗歌创作散见于《长淮诗典》、《扬子晚报》等;曾任江苏省高校文学社团发展峰会编辑部部长、南京财经大学第六次学代会代表。
从这里,到灯塔去
“我期待,晨光斟满我的茶碟”
——《囚夜记》
两年前的一堂英文写作课上,从事翻译多年的程水英老师突然就手边的文学材料向班里的同学发问。她的问题令许多在场的学生犯了难,那就是:该如何以差异化的文本,来翻译英国大诗人济慈墓碑上那句广为流传的墓志铭呢?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同学们在心中将其默念数遍,只是历经岁月淘洗——那句近乎“信达雅天花板”的“此地无名者,声名水上书”,早已深深扎根于无数读者的心田。这句标准答案式的译文,在众多中文读者心中享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它的完美,岂是无名之辈可以轻易挑战的?
此时,刚刚步入大二没多久的封雨青接过老师的话茬,率先打破教室中的沉默。他的答案或许注定无法与经典文本匹敌,他只是并不满足于以“投喂式”的阅读模式被动地接受前人的思考与经验——显然,他有自己的话要说。正如程老师常在课上强调的那样,“批判性思维”是个人发展乃至民族进步所必备的精神素质。如若没有破旧立新的勇气与智慧,后浪青年的创意创新又该从何谈起呢?“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最重要的不在于挑战权威,而是在于发散思维,想象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文学的解读方式,应当是多元化、多样化的,经得起商榷探讨的。
其实,写作及语法课上的程老师并不是封雨青遇到的唯一明星老师。在四年的本科求学之旅中,讲授英国议会制辩论的刘婷婷老师、讲授高级英语的段慧老师与莫詹坤老师、讲授英美文学的孙冬教授、讲授大学语文的赵娜教授等等,都成为封雨青正式开启文学创作的引路人。
在那堂难忘的写作课上,封同学曾给出三条“叛逆的”原创译文,它们分别是:
“逝者安眠此,水上无留名。”
“逝者身后名,轻枕水波上。”
“长此安息,遗名逝水。”
“纵身跌入雪白的沸液中去”
——《雪温》
“经常找不到人”——这是身边师友对封雨青最常见的评价。
正如封同学自己承认的那样,他从小就是典型的“野马心”,连轴转的生活作息从高中延续至大学。大二伊始,封雨青身兼班长、广播台主播、文学社编辑部部长、文学社团峰会编辑部部长等数职,所以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本日程簿,以为近日事项排序备忘。他曾很惭愧地向讨教生活学习经验的学弟学妹们坦白道:“我不是早睡早起的模范三好生,如果我能在大学期间度过了一段算是有点意义与价值的生活,可能只是因为,我在没课的早晨八九点钟起床后,迅速让自己像机器上的齿轮一样高速旋转起来。我会像一名重度强迫症患者,不把To-do list上的多数今日待办完成,心里就会感到无比膈应。当然,我也不会牺牲效率纯粹追求速率,如果某天的任务量超出能力范畴,我会为其划上黑线,顺延至第二天加急完成。”
封雨青同学的大学获奖证书种类繁多,同时多有与写作相关的发表记录,但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文学青年”,并不是整日自束于一方书桌,而是广泛实践,深入社会,在经历大千万象的同时,观察人间百态,顺道为写作积累素材,努力发出新时代当代青年的思考心声。
封雨青的实践活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志愿体验、实践项目、兴趣发展、社会活动、实习调研。首先是志愿体验。封雨青并不完全同意将志愿活动当作纯粹累计学分的任务,他更倾向将这项行动当作体察社会与企业文化的契机。他曾联系国内知名环保组织上海根与芽的相关负责人,跟随环保团队的步伐去到瓦克、米其林等公司,自费志愿开展环保公益项目的宣传与活动,和知名企业的员工们一道用咖啡渣制作精美的工艺品、讲解垃圾分类的小知识等。提到实践项目,他曾以学院暑期实践优秀个人的身份向大家分享自己在昆山、苏州的党群社区内协助发起的“美丽庭院”社区改造计划,与团队成员一齐粉刷社区文化墙、装置共享阅读箱的经历为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于实践项目,封雨青曾与好友一道参与“挑战杯”大赛,以解决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问题为核心,深入南京城内的众多居民区,走街串巷,问卷街采,还受到了一些热情老人的盛情款待。最后是兴趣爱好与社会参与。封雨青同学在课余时间自修二外法语,在考取等级证书的同时,反复演练,参与到学校附近由可一书店举办的“金牛诗会”中去,完成了一次挑战自我的法语诗歌朗诵——在经历过数次校级省级的英语演讲比赛之后,他已不再是那名露怯退缩的少年,他学会了享受走上舞台展示自我的乐趣。此外,他先后实习于南京学而思、南京出版传媒集团等企业,在实操中历练自己,磨砺自己在专业水平与沟通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努力将课堂理论投入职业实践。
封雨青的大学生活是忙碌而多彩的,或许在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与挑战,然而正如他自己在个人诗作《雪温》中写到的那样,他就是要跟自己较较劲,“纵身跌入那雪白的沸液中去”。
“他与山河互为一双故人”
——《摆渡》
封雨青的文学创作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最先起笔的两年内,在兼顾尽可能多量阅读的基础上,封雨青进行了长时间的习作练笔,这些内容后被其称作“不可示人的秘密”。写作是一件需要耐心、需要情感、需要投入的事情,许多醉人的黄昏,如果有人在德正楼二层草坪的凳子边望见一名来回踱步的青年男学生,那么他大概率会是正在排练朗诵或是经营语言的封雨青。
在他看来,显然是命运的信鸽眷顾了自己。在大学行将进入尾声的阶段,他陆续收到来自不同杂志与平台的用稿通知与荣誉证书,忆及那些与灵感和才华作对、不断抓狂改稿推敲的时光,封雨青觉得值。能让自己的声音以文字的形式被更多的人读到,拒绝成为自我感情的复制粘贴者,这对于一名处于创作初级阶段的青年人而言,毋庸置疑会是莫大的鼓舞。
回顾自己的本科生涯,封雨青觉得自己果真是一名“话很多”的学生——他太渴望表达,渴望思考,渴望独创。他曾带领团队以微电影的形式拍摄了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影片,后来还很幸运地摘得省奖,他觉得这会是自己此生“离导演身份最近的一次生命体验”——他从不排斥短视频时代的视频表达,他甚至相信,优秀的视频会是对优秀文字的再活化。他曾在空闲时间拍摄了多组与南京非遗、梅园新村等主题相关的双语短纪录片,后被多家媒体报道,以作为文字写作于另一个维度的参照。
如今,本科生活已行至人生的下一个路口。考学期间,他需要自我周旋于应试备考与习作练笔的两极;行将卒业,他仍需要自我平衡于深造就业与创作投稿的两端。但是封雨青很笃定自己的写作将继续进行下去,因为他已有幸在大学期间见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不论未来之路平坦与否,都绝无停止探索与抒发的理由。
大四下,他趁假日间隙,与两名青年背包客前往武汉游玩,宁人客居汉口,自中华港码头渡江北上,涛水汹涌,两岸风光无限,激起少年胸中的千层浪。封雨青回到南京,在自己的诗作《摆渡》中写下这样的句子:
“直至盘缠用尽,不见鱼群前来相送,他与山河互为一双故人。”